读高中时,我跟表姐第一次到昆明玩,多亏了她的校园卡,参观了西南边陲最优秀的大学。对“大学”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厉害的人做研究的地方”,看到在道路上赶路的同学,看到教学楼黑板上那些看不懂的奇怪的符号,只感到对未来人生的期待---仿佛熬过了高考,人生就有无限的未来。
那个时候的思维真的很简单,仿佛未来有无尽的希望,每天听着高中老师的无尽的吆喝声,自己居然也乐在其中。
离高中毕业 100 天左右,为了“鼓舞士气”,年级用晚自习时间搞了个联欢会,有个环节叫“我未来到达的远方”,让我们在黑板报上写自己理想的大学,我虽然心里满是复旦,华中大,但是为了切合实际,还是写了曾经拜访过的那所西南边陲唯一的 211, 因为目标太低,还是被朋友嘲笑了一番。
不过有几个人当初写下的誓言实现了呢?当时那七八位以清北为理想的同学最终也没能实现愿望,我也一样,考入了山东一所普通一本,而且并不是我一直喜爱的计算机专业。
人的适应能力其实很强的:你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但被无数懦弱的泪水洗涤后还是慢慢习惯了在异乡的日子;你从来没有顿顿吃死面馒头,但最终还是能流畅地和食堂阿姨说“来两个馒头”;你第一次住宿舍,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习惯各不相同,没想到最后都爱上了那种和同龄人畅谈到深夜的故事;你第一次上大学,但还是渐渐爱上了那种无忧无虑,随时有人倾诉,充满朝气的日子,仿佛一天过去,昨天的困苦都被抛在身后了。
在那样的象牙塔中,无论多小众的爱好都能找到朋友:古典音乐社团,计算机社团,甚至还有无线电爱好者社团。在那么热烈的畅谈声中,仿佛忘了自己身处一个没有多优秀的大学,也仿佛忘了遥遥无期的告别似乎就近在眼前。
终于还是毕业了。
不像影视作品中那样,大家举着行李在在宿舍走廊上大喊大叫,放声高歌伟大而短暂的岁月。相反,大家都异常平静,有一位室友甚至不吭声就去赶路了。
那些无畏的勇气,那些一起骑共享单车吹过的风,那些远足时候由于路途颠簸而消气的可乐,在近乎屈指可数却无限延伸的夜晚中,化为往事;无穷的人从无穷的远方路过,化为时空坐标中发生过的所有故事的真实性证明。
谁还记得曾经的清晨从音乐学院教学楼传来的充满不协和的练琴声?谁还记得 QQ 群畅谈的的无解的命题是什么?在远走之前,我们尝试将信息和物质的交错装进背包,却发现这是徒劳的:信息没有实体,物质也不能找回已过时的信息。
我记得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中读过毛姆的《人生的枷锁》,菲利普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内外束缚,包括社会的期望、个人的缺陷、情感的困扰以及自我怀疑,这些种种因素塑造了小说末尾的菲利普,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我们。
曾经的梦想和现实交织成一段段回忆。在无情的水泥铸成的校园的每个角落,似乎在交错的楼房间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但是当用街景 app 回头看时,却满满都是回忆。
在时代的浪潮中,仿佛没有歇脚的余地,但仔细一看,似乎机遇也在虚位以待。你我只能把这样的岁月装进背包,继续赶路。
1
sammy520 160 天前 via Android 3
现在的大学有一个显著的价值:让本来应该下田、搬砖、烤串的底层子弟,有了那么几年学学贵族情调,懂得什么是美,明白世界的开阔的开眼界机会。
但却很少清楚告诉底层子弟生存之道,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明白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以及我们的历史定位。 放在官方文字,那是日益增长的欲望与没资源的矛盾。 放在历史的理解,那是湖南卫视不负责任的把山区儿童从穷困但幸福的家庭强行拉到城里小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一周的残酷变形计! |
4
126ium 160 天前 via Android
云南大学自从变了双一流,分就涨了不少,也不容易考
|